想要轻松完成论文阅读吗?秃头研究所的论文解读板块,每日更新热门重点和有趣主题,助你轻松应对阅读挑战!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《认识“媒介设施”:方法差异与名称重新考量》这篇文章。
研究现状与混沌
现在,“媒介设施”的研究范围持续拓展,随之出现了许多复杂情况。研究者们在这个领域里进行探索,却遇到了不少难题。文章的作者很清楚地认识到,这种研究存在“以设施本身为研究目标”和“以设施为象征性分析工具”两种不同方式。这种区分能够帮助明确研究的路径,使得接下来的讨论更加集中。
译名建议与意义
作者认为,把比喻义的“infrastructure”翻译成“基础结构”更合适。这个提议并非随意提出的。目前,两种解释容易搞混,使用新译法可以防止这种混淆。此外,它还能协助我们将现象学中的比喻转化为具体方法,强调动态的关联配置过程以及“表象 - 本体”转换的空隙。
媒介的基础设施隐喻
基础设施发挥着不易察觉的支撑作用,它让媒介得以发挥作用。媒介如同隐形的工作者,虽然默默无闻,却不可或缺。它促成各种情况的发生,影响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、思考模式以及交流方式。概括而言,关键在于让媒介显露出来,展现其如何为世界构建秩序和规则。
隐喻的现象学色彩
从基础设施的比喻角度看,这带有明显的现象学特点,它探究自然体验的形成,并追问其深层含义。按照海德格尔的“座架”理论,比喻就是把事物纳入某个结构或布局。这个做法显示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,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的关联才确定自身。
传播隐喻的影响
凯瑞指出,我们对于信息扩散的认知往往侧重于“传送”思想。这种源于地理和交通的比喻,使我们过分关注信息传递的快慢和成效。当我们把“传播设施”看作是“保障信息流转的基础构造”时,便能够察觉到以文本为本位思想的束缚。
突破文本中心主义
把“媒介基础设施”看作支撑体系,能帮助我们摆脱只关注文本的思维定式。斯塔罗塞尔斯基说过,它能让我们察觉到其中包含的各种要素。这些要素仅从文本和读者视角是观察不到的。这样我们对媒介的把握才会更周全,理解也会更透彻。
你是否也认为用“基础结构”来翻译“infrastructure”有助于促进“媒介基础设施”的研究?请在下方发表看法,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,记得给予点赞和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