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溺水不幸离世,这一数字中,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城市儿童的五倍。溺水事故往往悄无声息,其潜在的危险性往往不易被察觉。鉴于此,儿童溺水及泳池病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溺水危险悄然而至
溺水者往往难以发出求救信号,这种“无声”状态使得危险显得尤为隐蔽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急诊科的主任医师郭琳瑛指出,儿童在水中若出现平静漂浮、目光迷离等状况,可能是溺水的早期迹象。一旦儿童发生溺水,大约在4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,而脑部损伤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。
危险环境需警惕
绝大多数儿童溺水事件均发生在看似安全且熟悉的地带。比如,家中未妥善处理的储水容器,诸如桶、浴缸等,可能使婴幼儿不慎跌入水中;在游泳时,游泳圈脱落、孩子动作过于激烈、私自更换泳道或进入深水区,以及未在家长陪同下进入泳池,这些情况都相对常见。
错误急救不可取
一旦孩子遭遇溺水,倒挂拍背、奔跑摇晃等行为不仅无法实现救助效果,还可能错失宝贵的抢救时机。正确的急救方法应是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等有效操作,以此增加孩子存活的机会。
“泳池病”风险多
在嬉水游玩时,儿童应提高警惕,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。同时,还需防范“泳池病”的侵袭。鉴于女童的生理结构较为独特,游泳后必须立即进行清洁与护理。此外,游泳活动还可能引发耳朵感染、急性结膜炎等疾病。特别是在水质不达标的环境中,更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等健康风险。
判断水质有方法
为了预防“泳池病”的传播,应挑选那些符合卫生规范的游泳场地。依据我国相关标准,游泳池内游离余氯的浓度需保持在0.3至1.0毫克每升的范围内。同时,通过观察水面是否能够清晰辨认出泳池底部泳道的线条,以及小水泡的消散速度,可以判断水质是否达到规定标准。
家长责任重如山
父母在监护子女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职责。他们需持续关注孩子在水中的行为,以避免潜在风险的出现。若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迹象,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,保持高度警惕,绝不能有丝毫懈怠。
家长朋友们,在孩子尽情玩耍于水域之际,您是否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警惕之心?敬请为本篇文章点赞、分享,并留下您宝贵的意见与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