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期间,基孔肯雅热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。这种疾病由病毒引起,主要通过蚊子传播。其具体特征有哪些?对于北京市民来说,这种疾病的影响程度如何?有哪些防控措施可以实施?以下内容将为您详细解答。
疾病本质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,具体涉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。值得注意的是,日常生活中的咳嗽、打喷嚏及交谈等接触行为并不会导致感染。通常情况下,多数患者的病情较为轻微,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发热和关节疼痛。绝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症状能够得到缓解。
北京影响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特定种类的伊蚊叮咬进行传播,人与人之间并无传染途径。在北京市,埃及伊蚊并未被发现,淡色库蚊是主要的蚊种,而白纹伊蚊的数量相对较少。另外,历史上在蚊虫样本中未曾检测出该病毒。基于这些原因,北京市民在本地区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。若病例输入发生,采取有效的防蚊和灭蚊措施,并强化个人防护,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。白纹伊蚊,又称“花蚊子”,其成虫多在白天户外活动,特别是在北京地区,其叮咬活动的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清晨6至8点以及傍晚17至19点。
源头防控
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从源头进行控制,核心任务是彻底清除蚊虫的繁殖场所。为此,我们必须对各种卫生盲区以及垃圾堆放区域进行彻底清理,例如绿化带中的积水塑料薄膜以及一次性塑料容器等。同时,对饮用水源和容器内的积水必须进行严格的监控,确保容器盖子完全封闭,并且每隔5至7天更换一次容器内的水。此外,对于用于养花、晒水以及空调等用途的收集容器,必须执行密封措施,亦或需依照既定周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工作。
居家防护
家庭盆景及水生植物养殖容器中的水需每5至7天进行更换,此外,还需对植物的根系及容器内壁进行清洁,以避免蚊虫幼虫的滋生。对于树洞、竹筒、石窝等特殊结构的容器,应使用灰沙进行封堵,或采取其他方法来防止积水。此外,必须定期对地下管井进行巡查,确保积水得到有效排除;若积水问题无法解决,则应持续使用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、球形芽孢杆菌及双硫磷等成分的灭蚊幼剂进行投放处理。
全市行动
北京市每年夏季都会开展一场旨在消灭全市蚊蝇的活动。然而,从本年度夏季开始,蚊虫数量明显增多。面对这一情况,首都环境办公室与市爱卫办紧密协作,对全市范围内的活动进行了统一安排和部署。该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,具体时间为6月23日至27日、7月21日至25日、8月25日至29日以及9月22日至26日,每个阶段均被定义为活动周。在蚊虫防治行动初期阶段,具体为7月份的前十日内,全市区域内的蚊子成虫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3%。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由于高温天气加剧及降雨量增多,蚊虫的繁殖速度显现出上升的迹象。
外出建议
在进入野外或蚊虫较多的区域时,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物和长裤,以降低皮肤暴露的风险。出行前,应当了解目的地蚊媒疾病的发生状况,并提前准备防蚊衣物和驱蚊产品。另外,可以考虑使用蚊帐、蚊香等辅助手段。同时,为了提升防护效果,应优先选择带有纱窗纱门的住宿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