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不可思议了,当下居然有小型厂商的充电设备声称能够适配所有充电标准,而且价格实惠容量大,这跟正规大品牌的产品形成了强烈反差,究竟是否可信?咱们来仔细查证一下!
离谱充电头问世
最近我见到一个氮化镓充电头,它的最大输出功率是一百二十瓦,这个设备是某个规模较小的厂商制造的,销售方声称它能够适配市面上所有的充电标准。通常情况下,那些正规的大品牌百瓦级别的快速充电设备,售价都要超过一百元,但它们往往无法做到完全兼容,而这个小厂的产品不仅价格实惠,还能支持各种充电协议,这种对比实在太悬殊了,因此我非常想知道它实际的性能究竟如何。
大V推荐有亮点
近期,一些知名博主纷纷称赞这款产品,称其有效解决了同时为不同品牌手机充电的难题。经过实际检测和内部拆解,发现它在快充兼容性方面的表现尚可,但存在安全隐患。从功能角度来看,这两种充电器确实支持快充,只是无法让所有品牌的手机都达到最大充电功率,然而与普通的快充头相比,它们在充电兼容性上仍然有所提升。
兼容原理揭秘
各种手机品牌之间的充电不匹配现象,即使是电源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无法彻底攻克。这种充电设备是通过先解析各个品牌的充电规则,然后将其编程到芯片中,当手机接入时,它会模仿相应的协议来哄骗手机开启快速充电模式。尽管这种充电器的通用性还可以,但稳定性和安全性值得怀疑,例如可能导致电池老化加速的“纹波”参数,这两款充电器只能算是勉强合格,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。
拆解验证猜测
拆解后续证实了先前的判断。其余两种协议转换线功率可超30W,有所进步。不过对某些品牌手机,设备会显示接口有脏物,充电功率仅被允许为2W。据硬件团队另一位成员分析,可能是协议线引脚传递了错误信息,使手机产生了错误判断。
充电动画真相
现在多数手机充电时的动画显示,主要依据通信协议来判定,而不是依据实时功率。这几款快速充电的产品给vivo等品牌充电,输出的功率和原装充电线差别很小。如果注重安全感受,还是推荐选择正规大厂生产的充电头。这些充电设备偶尔用一下还可以,但不宜长期使用。
市场空间缘由
市场允许这类产品存在,主要是由于手机厂商单独制定的快充标准,给消费者使用上造成了不便。试想,如果手机充电规范能够一致,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能解决了?当您挑选充电配件时,会尝试使用这些非知名品牌的产品吗?欢迎在留言区发表看法,若觉得内容有价值,请予以点赞和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