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幅名贵丹青,竟然是研究明代军队装备的重要资料?请看《蓝章功绩图》中所含的明代军事秘密!
画卷场景精准描绘
《蓝章战功图》保存至今,揭示了许多内容。画中大部分区域是山脉,叛军主力占据汉中,仅留狭窄路径供部队通过。右边是汉中府城的高大建筑,处在秦岭以南的平原上,对周围景色的刻画非常逼真,使后人能够直接了解当年的地理状况和军事态势。
画的最下方,可以看见负责送别出城的官员、读书人和军人家的家属。有些家属戴的帽子不是中原地区的样式,他们或许属于卫所的蒙古族或回族成员,按照朱元璋那时候的规定,这些人多数是专门骑马打仗的兵种,和当地的步兵驻扎在一起,得到的待遇稍微好一些。
图中骑兵为主力
通览图画,主体是骑兵部队。常规看法认为,王朝开创主要依靠步兵,骑兵只是辅助力量,但明朝的许多绘画作品表明,骑兵经常是主要角色。每个卫所共有5600名士兵,其中真正能骑马作战的仅占十分之一,可这幅画中骑兵数量众多,可见他们在当时地位很高。
这些骑兵的装备沿袭了前朝的样式,融合了蒙古的特色,由于预算不足,他们戴的是草原地区的毡帽而不是金属头盔,很多骑手没有护甲,不像那些精锐部队有布面甲,与人们通常认为的正规骑兵的装备有所不同。
步兵装备与风格
画里穿着盔甲的士兵数量不多,模样跟骑兵差不多。里面有一些背着火铳的披甲兵,也有光着胳膊的射箭兵。他们用的圆盾直径有一米,可以挡住身体侧面的大部分地方。这种圆盾在元朝以前,咱们这边没见过,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东西,后来才慢慢适应本地情况。会耍这种圆盾的士兵,通常都是队伍里比较厉害的角色。
通过这张图片,可以大致推算出经典编制的构成情况。朱元璋时期遵循旧制,每个百人队伍中,大约有六十名是近战士兵,剩下四十名是远程轻装步兵。到了1450年代,长柄刀开始普及,其作用类似于唐宋时期的敢死队,这表明当时的训练水平有所下滑,需要依靠精锐部队来稳定战局。
明军经济与技能短板
盐民反抗曾蔓延过三个省份,明朝军队遭遇过攻占城镇或是争夺山岭要地的战斗,然而到了中期,由于财政困难,军装样式陈旧,士兵们缺少必要的战斗技巧,经济上的窘迫也制约了军队的成长,并且削弱了其处理复杂战局的本领。
蓝章身为将领,具有文雅的气质,他主持编撰了兵书《八阵合变图说》,这部作品是明朝中前期难得的快速军事参考,但书中材料单薄,缺乏专业见解,并且混杂了不科学的说法,半个世纪之后,它就被更实用的书籍所替代了。
骑兵装备特色
骑兵的装束大体上沿袭了前朝的样式,同时融入了蒙古的特色,然而在装备的细节上,却反映了当时财政上的困难。金属头盔的使用并不普遍,毡帽则更为常见,一些骑兵甚至缺少护甲,这与精锐部队的装备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这表明当时军队在资源分配上做出了取舍,为了控制开支,不得不牺牲部分士兵的防护装备。
这些骑兵在战斗里作用很大,虽然物资不够充分,不过很多明朝图画里都能看出骑兵地位很高,这与大家通常认为的正规军队打仗方式不太一样。
《蓝章战功图》价值
《蓝章战功图》是幅杰出的传统绘画,有助于我们认识中期明军的军事装备状况。画作细致呈现了周围环境,清晰展示了军队的组织架构和武器配备等细节,使后人能够具体了解那个时期明军的整体形象,堪称探究明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献。
各位认为《蓝章战功图》中哪个部分最体现明朝军队的特色?请大家留言、点个赞,并且转发这篇文章。